2015年01月23日10:32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樂夢融 點擊: 次
毫無疑問,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閱讀形態、生產形態、消費形態和思維形態。不過,近來也有多家網絡平臺將虛擬的閱讀資源轉換成了紙質出版物,將大眾喜聞樂見的“云端”閱讀材料整理成冊,出版實體讀物供人捧讀,節節攀升的銷量讓這種出版界的O2O模式(即從線上到線下)令人信服。
網絡平臺推新書
從之前的博客書、文學網站書,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網絡社區書,互聯網資源與紙質出版物正日趨融合。
果殼網因科普而在互聯網上大有名氣,這次果殼網推出的《謠言粉碎機》系列由3本書構成,每一本的主題都不同。《餐桌上的明白人》與食品有關,《謠一謠》聊的是奇聞怪談,而《危言出沒,身體請注意》重點講的是健康百科,與果殼網同屬“泛科技”范疇。“本質上講,從網絡內容到出版一本圖書,原創性依舊是不變的準則。”《謠言粉碎機》系列新書的策劃編輯覃田甜說,有態度、有見識、有內容的原創性內容,無論呈現在網絡上或紙質圖書上,都是有價值的。
成立至今已近4年的問答社區“知乎”選擇了強項“金融”。去年知乎社區推出的《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很受歡迎,而這次推出的《知乎:金錢有術》則在封面上打出了一條非常醒目的廣告語:“987433贊同認證的金融選修課”。
“眾籌”模式探虛實
互聯網時代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實現出書夢想的機會,而在網絡上尋找出版選題、制造出版熱點,也成為出版界的常規操作。
新生的眾籌模式里有出版一塊,吸納普通讀者參與到出版的流程之中,也為出版社精準定位消費群體。在京東等金融眾籌平臺上,出版物的眾籌征集一直具有很高人氣,“粉絲經濟學”讓參與的讀者在閱讀資源還未完全成形時便愉快付費,出版讀物也是回饋中的必備項目。
記者在京東眾籌平臺上看到,網易《每日輕松一刻》在一個月內籌募資金12萬余元,這本是網易新聞客戶端打造的一檔原創類新聞欄目,2012年創辦以來,編輯廣集網友犀利搞笑言辭,深受歡迎。此次發起的眾籌項目,1元起售,能夠獲得抽獎機會(可能抽中圖書),花98元就能獲得兩本紙質讀物《今日之聲》和《每日輕松一刻》及其他回饋。
果殼閱讀還和浦睿文化合作,發起了“月球車玉兔”科學繪本的眾籌,自從2013年12月在月表軟著陸以來,月兔已在月球上住滿了一年,科學粉絲們暢想,它一定懷念著故鄉地球,于是在春節來臨之際,請來了能寫會畫的粉絲,為它量身定制一個科學繪本,為38萬公里外的小家伙祝福。只要支持25元,便可以獲得《嗨,有人在嗎——月球車玉兔日記一本》。至今已募款15000元左右,為出版社的印刷量提供了市場依據。
出版“富礦”待開發
網絡紅人出書的速度和銷量更是令人咋舌。作家張嘉佳從名聲平平到炙手可熱,只用了1年不到的時間。他在新浪微博上發布的“睡前故事”系列2013年紅遍微博,“睡前故事”系列結集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由博集天卷出版,取得了6個月銷售超200萬冊的驕人成績,其中的一則故事《擺渡人》還將由王家衛執導拍成電影。
在博集天卷董事長黃雋青看來,將碎片化的內容快速呈現在紙上,這與社會轉型期較為浮躁的環境下人們的閱讀需求相契合。“一本書拿在手里,隨便你從哪個故事開始讀都可以,每個故事只要5分鐘就能看完。這可能會成為一種閱讀時尚,甚至成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虛擬與現實的完美結合,為出版社提供了寶貴的大數據,而這些大數據可以讓出版方悟出讀者的偏好規律、選擇規律、需求規律,以便調整、增補、創新。
平心而論,手機、電腦閱讀與書本閱讀只是載體不一,選擇何種載體來進行閱讀,選擇已經不如互聯網發展初期那樣艱難。紙質閱讀依舊是很多愛書人的首選,雖然他們并不反對在移動終端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