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15:08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背著帆布包的女孩推門參觀正在思南時區畫廊舉辦的《虛構集》文學展,被門口蔥蔥蘢蘢的鮮花布置吸引了。“來看文學展,沒想到還遇到了花展,春天的美好撞到了一起。”女孩說。
4月18日,上海國際花展全城“花開”,位于黃浦城市主會場的思南公館區域,化身一片花海。“贈人玫瑰,手有書香”,為思南讀書會500期紀念活動忙碌的青年作家王若虛不禁想起,2014年世界讀書日,他曾與一群作家同行、出版人系上“思南書集”的“掌柜”圍裙,為讀者售書、與讀者交流,送上玫瑰。當年2月,一個全新的公共閱讀品牌——思南讀書會誕生了,衍生出思南書集、《思南文學選刊》、思南書局、思南書單等一系列思南矩陣,思南公館區域也因文化的注入,聚集人氣,帶動商業。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紀念1616年這一天相繼去世的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和秘魯作家加爾西拉索。在這一天,贈予圖書、收獲玫瑰成為世界性的慶祝方式。今年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在上海,滿城花香與書香交織,詮釋著何為人民城市的美好生活。
思南讀書會第一期嘉賓孫颙回憶,讀書會“開張”前,總策劃孫甘露與他商量,第一期怎么辦?“那自然要請王安憶。沒想到王安憶提出,她不做嘉賓,自告奮勇當主持,和讀者分享我的小說《漂移者》。”這場讀書會的主題“讓過去告訴未來”也來自王安憶,“她說,寫作者寫的是過去的故事,但未必不對當下的生活發生作用,甚至影響未來”。
閱讀,亦是如此。上海作協主席孫甘露說,作為上海書展的常態化活動延伸,思南讀書會的誕生來自一個簡單的初衷,那就是匯聚上海豐富的文化資源,讓學者、作者、譯者、出版人的小范圍交流面向公眾敞開。“學者孫周興講尼采的一場讀書會在零下四度的下雪天舉辦,滿屋的讀者坐不下了,就席地而坐;外地的讀者拖著行李箱來參加讀書會,結束后又去趕高鐵;抱著孩子來的父親說,就算聽不懂,想讓孩子感受這種氛圍……”
參加過多場思南讀書會的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閻晶明說,“思南”讓他發現,寫作、研究可以面向更多人,這是很多作家、學者的共同感受,也是思南讀書會贏得“最好的讀書會”贊譽的理由,“我很感激思南讀書會,在這里認識了很多上海讀者,有的成為經常交流的文友,有的外出旅游還會給我發照片。”閻晶明寫過一篇文章,記錄他在上海尋訪多處與魯迅相關地方的經歷,就是因與讀者的約定而起,“我們在上海書展的活動相遇,隔了一天,我又在思南讀書會見到這位讀者,我跟他交流了在上海‘尋訪魯迅’的感受。上海讀者很有水平,也很有文化的自覺,思南讀書會的發展歷程有力地證明了讀書早已不是少數人的事情,高雅的文化、多彩的創作、嚴謹的學術,都應當面向大眾,而且也完全可以有效地做到和大眾結合。”
思南讀書會500期特別活動現場
500期、11年,思南讀書會迎來讀者超過10萬人次,嘉賓2000余人,包括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11位茅盾文學獎得主,讀書會對談精選集《在思南閱讀世界》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已出版至第六輯,第七輯將于今年面世。在孫甘露看來,思南讀書會是“合力”的結果,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有共同的身份——讀者、愛書的人,“這是上海這座城市賦予我們的書香”。
四屆“榮譽讀者”許樹建的微信里有五個和思南讀書會有關的讀者群,每期讀書會,他與一群熱心讀者總會整理上萬字的札記,“核心的編輯群里,兩位終審一位在青海、一位在貴州,都是偶然來滬走進思南讀書會,至今在千里之外依然保持著和讀書會的聯系”。
思南讀書會500期“榮譽讀者”許樹建(左)、王然薇(中)
讀者互動是這份札記最“熱鬧”的板塊,新一屆“榮譽讀者”王然薇三年前第一次參加思南讀書會,場場都會寫下心得體會,在她眼中,思南讀書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這種延續性,“不只是讀書會的2個小時,而是把討論持續下去,直到下一周的讀書會開始,周而復始”。
“一場讀書會幾十人、上百人,聽上去并非轟轟烈烈,時間的積累,讓它對讀者、對城市產生積極的作用。”孫甘露說,閱讀,就是這樣細水長流的過程。“讓過去告訴未來,現在,我們就身處當時的‘未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