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6:12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張逸旻、黃昱寧、金雯
9月7日下午,浙江大學文學院特聘研究員張逸旻攜新書《展翅與破格:安妮·塞克斯頓與美國現當代詩歌》做客思南讀書會第470期,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黃昱寧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金雯共同探討文學翻譯及評論之道。
展翅與破格
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安妮·塞克斯頓(Anne Sexton)是美國自白派代表詩人,而《展翅與破格》正是張逸旻對她的專題研究作品。這本書從抒情詩主體在美國現當代詩歌實踐與詩學中的變化出發,完整呈現了塞克斯頓的詩歌面貌與詩學觀,同時以具體的詩歌細讀,探索詩歌批評的奧秘。
張逸旻
談及書名,張逸旻表示,“展翅”與“破格”兩個動詞正對應了安妮·塞克斯頓的詩歌寫作。安妮·塞克斯頓的寫作風貌相當赤裸,其講真話的坦誠,正與翅膀微微扇動的狀態相似。而“破格”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安妮·塞克斯頓完全打破了英美抒情詩的范式,取消了詩人和詩歌言說者之間的距離,將詩歌與自我的私隱生活相對應。在安妮·塞克斯頓的寫作中,破除某種既定規則的意識格外強烈。她毫不避諱地嘗試各種各樣詩歌化媒介的方式,用搖滾樂隊擴充自己詩歌的維度,積極擁抱翻天覆地的時代變化。
黃昱寧
金雯由安妮·塞克斯頓這種“破格”出發,圍繞自白詩的概念展開討論。在詩歌發展的過程中,非個人化的詩學備受推崇,這種理念遮蔽了詩歌傳統中很長的一條線索,也即自我療愈與自我對話。詩人寫詩是為了表達,與自己的情感和靈魂對話。只要詩人寫詩的原初動機是為了與自己對話,而那么他就一定會寫出自白詩,自白是他生命創作的一種最高動機。重新發現這個傳統,正是安妮·塞克斯頓詩歌的價值所在。
金雯
矩陣與人設
張逸旻由此聯想到《哈姆雷特》中的七次獨白。在她看來,這是一種自我認知、自我思量,是優秀寫作者與自我、與讀者的對話。寫作者的自我認知像是處在一個矩陣中,其位置是不斷游移的。這個矩陣由個性化經驗交織而成,在它的動態變化中,復雜的過程逐漸現形。
現場讀者
黃昱寧關注到,安妮·塞克斯頓是對精神分析有所研究的抑郁受害者,她有意識地將精神分析的內容應用在詩歌創作之中。于是在她的作品中存在著自傳性和非自傳性的矛盾,表現出一種二重性悖謬。她是自白體詩人,但又不滿于別人僅僅把她看作一個自白體詩人。安妮·塞克斯頓聲稱自己是戴著面具在創作,與他人交換故事,最后逐漸進展到對自我真實性的懷疑。
現場讀者
面具背后的人設是一種謊言,也是一種生存策略。“它不僅是詩人構筑自己身份的一種方式,這是所有人的生存策略,因為我們都需要有一個自己信得過并且接受的自我形象。”金雯認為,這其實是對傳播和人類情感的一種誤解。人設的力量遠遠比不上展示出無窮無盡復雜性的變化體,人們在這兩者之間游移,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陷阱中。“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比較極端,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比較折中的做法,讓人設的矛盾在不解決中得到化解,形成一種混沌和流動的辯證。當我們絕對袒露自己、絕對誠實的時候,我們是最安全的。最安全的自我隱蔽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隱蔽。”
語言與表演
金雯表示,我們談論文學,我們創作,我們翻譯,我們研究,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由人所構成的社會機體。它是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而語言是理解混沌裝置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張逸旻引用蘭波的宣言“記錄不能言傳的事物”來闡述語言的問題。當下,越來越多的事物都在逃離語言的命名和指稱,詞與物的關系大大異化,無可名狀的狀態也就變本加厲。“語言失去了原有的指稱能力,我覺得這是寫作者應該去奮力改變的事情。這是每個寫作者的天職,同時也是寫作帶來的共鳴。”
讀者提問
對于安妮·塞克斯頓來說,詩歌表演與文本地位同等重要。她利用多樣的媒介,讓讀者對她的詩歌循環再生出更多的閱讀欲望,作品形象和作者形象之間的關系也由此得以豐富。張逸旻認為,在當下社會,創作主體的定義發生了更新,詩歌擁有了新的表達經驗,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浪潮。
詩歌從書頁來到現場,直接面對文化消費市場。或許寫作本身甚至任何藝術形式本身本來就是一種表演,所謂“經營”“打造”的人工成分并不會讓作品有所減損。“難道寫作不就是讓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多注入一些高品質言說,讓那些糟糕的聲音被取而代之嗎?我覺得作者也好、學者也好、譯者也好,這幾重分身和變量構成了本雅明意義上的‘星叢’概念,這是何其美麗的事情。”張逸旻如是說。
嘉賓為讀者簽名
黃昱寧談到,安妮·塞克斯頓面臨著傳統學院派非個人化觀念的阻力,詩歌需要表演才能流傳下去。而在今天,公眾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在這種情況中,可能我們反而要思考,如何把距離拉得遠一點。只有保留隱私、保留神秘感,才能夠繼續保持寫作的獨立性。
金雯回溯了表演的概念流變。在從前,表演和現實沒有很明確的界限。而在現代舞臺出現之后,第四堵墻的概念應運而生,人們才把真實和虛構區分開來。在這種預設之下,表演開始被視為是一種謊言。但我們現在需要一次觀念的更新。表演跟生活的確是融為一體的,生活就是表演,表演就是生活。任何東西都是表象,而在表象之下沒有所謂的真相。“媒介文化可以幫我們突破‘在表演和生活之下有真相’的傳統觀念。把這些傳統思維全部打開,讓每個人能夠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做自己,也有權利不做自己,這是我們談論文學和做一切人文工作的最終目的。”
思南讀書會NO.470
現場:戚譯心
直播:莊清揚
撰稿:周欣怡
改稿:郭 瀏
攝影:遲 惠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