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5日15:55 來源:文匯報 作者:江玉嬌 許旸 點擊: 次
滿懷壯志的《新青年》,在這里初燃時代的星火;徐志摩、傅雷、巴金、林風眠、郭沫若等文化名家也曾在此居住……作為上海有名的老馬路之一,南昌路東起重慶南路,西至襄陽南路,長1690米,最初修筑于1902年,沿路為住宅,東段有科學會堂、復興公園等,歷史名人舊居和歷史舊址居多。
如何更好地留存街區歷史風貌,延續城市文脈?近日,著名作家孫颙亮相南昌路152號人文會客廳,圍繞這條路的歷史和人文,講述他與南昌路的故事。“我與南昌路的淵源有二,一是寫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小說《雪廬》獲上海長篇小說獎,小說背景便是南昌路;二是南昌路上名為‘一見’的圖書館,曾是外公的老宅。”
漫步南昌路,抬頭偶遇圖書館,孫颙感到驚奇,“呆呆地望著它們,竟然是恍若一夢的感覺。進去一看,連書架的樣子跟我外公當年的樣式都很像”。這對孫颙來說,正是私人記憶與公共建筑的交疊,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文脈傳承。一見圖書館的創立者是一群70后、80后,資金來自他們其他職業的收入。為了鼓勵支持他們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孫颙捐了幾百本書給這個圖書館,“也算是小小的貢獻”。
孫颙提到,外公老宅樓層很高,有兩米多,沿墻都是書櫥,一見圖書館沿墻豎起眾多的書架,樣式和當年老式書櫥大相徑庭,但功能卻基本一樣,用以放書藏書。“以前外公的老式書櫥里裝的是線裝書,小時候也看不懂,但那是我文化啟蒙的地方。”外公教孫颙唐詩和圍棋,教下棋不止是棋術,更是為人的思想。“這么多年工作,我為人比較中庸、溫和,也跟老先生有關系。”孫颙笑稱,小說《雪廬》融入了家族故事,正是從后輩角度看外公那一代老知識分子走過的艱難道路。
這條“永不拓寬的街道”,給孫颙留下了太多溫情記憶,也浸潤出有厚度、有溫度的書香生活。清水墻磚、水沙石墻面配上統一的深色窗框和黑漆鐵門,一些南昌路上的老建筑看起來外觀完整,兼具歷史韻味。圍墻立柱高度統一,墻頂飾以鮮艷花卉,也為馬路添了幾分色彩。“南昌路基本的風貌跟我小時候還是很像的,大體風貌都在,很多文化資源得以繼續挖掘承繼。”孫颙認為,城市風貌留住了,文化的根和城市的根就留下了,“文化的根你總要留一點,不能連根拔掉。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里面,應該看得到我們上海曾經有過的樣子,也為文化的枝繁葉茂留出活躍的空間和生長環境。”
談及老本行閱讀,孫颙建議年輕讀者,“你也許不知道今后要走什么路,但是讀好書能給你智慧和啟示,為微妙的人生帶來影響。”他坦言,自己溫和的性格除了外公對他的影響,和大量讀書也有關系,“明理就會更加平和”。
與傳統文化展廳不同,“人文會客廳”是承載藝術展示、旅游咨詢服務、公益社區活動、微型沙龍的多功能空間。作為“文學進社區”的系列活動,講座由上海市作家協會指導,走進瑞金二路街道,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拉近作家和讀者間的距離。
業內建議,不妨發掘出南昌路“慢生活”的一面,無論是科學會堂漸成青少年科普的重要場所,還是老漁陽里蘊含紅色文化,都有助于講好海派故事、紅色故事。黃浦區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戚建豪介紹,未來會陸續邀請歷史建筑居住者的后代來講前代故事,“有了個性化的表達,南昌路的故事才會愈發生動,走進更多讀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