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2日14:24 來源:上海書評 關(guān)聯(lián)作家:陳子善 點擊: 次
讀研究生,第一門課,就是陳子善老師給我們開的史料研究。陳老師讓我們每人去讀一份舊刊物,記得羅崗讀的是《學衡》,后來也寫了文章,我翻翻《新青年》,翻翻《小說月報》又翻翻《現(xiàn)代》雜志,主要就是感受了一下舊刊茫茫和研究的辛苦。不過回首那一段時光還是美好,學校圖書館老館二樓安靜,常常就我們五六個人,守館老師高度近視,特別喜歡羅崗。我們后來依憑她對羅崗的鐘愛,得了很多便利。不過便利歸便利,舊刊室里進出一年,什么新材料都沒發(fā)現(xiàn)。所以,這么多年,看到陳老師遇到張愛玲、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生日祭日,他故紙堆里二維碼一掃就提取了新材料鉤沉了新小說,每次,我都狐疑,是陳老師連夜寫的吧。憑什么呢!
憑的是對書的萬般癡迷。所以,經(jīng)常有人說,陳老師做研究,是半個世紀的堅持,大半輩子的冷板凳成果,以前我自己也這么認為,現(xiàn)在完全不這么看,靠堅持陳老師還能成為張愛玲的收官男朋友嗎!他在圖書館里怎么會辛苦,他是大圣入花果山。說到底,無論是坐鎮(zhèn)資料室,還是坐鎮(zhèn)圖書館,陳老師變廢為寶地把職業(yè)傷害變成了歲月賞賜。時光流逝,我們被弄得灰頭土臉一身世故,陳老師卻越活越年輕,歲月不老童心燦爛。我們跟著陳老師開會,感嘆學術(shù)機制的腐朽,陳老師跟我們講梁實秋的肉麻情書。我們跟著陳老師旅游,感嘆當?shù)氐姆績r也離譜,陳老師卻說:看,一只貓!
我們和陳老師一起逛過很多書店。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陳老師都是老板一樣熟門熟路。插播一個小故事,陸灝說陳老師好色,啟立說他為陳老師從日本背過書,我也為陳老師做過帶點道德風險的事。差不多二十年前吧,我在香港讀書,陳老師大駕光臨,把香港的情色書掃蕩一遍,一個箱子裝了小半箱春色,然后我們一起去深圳。快到海關(guān),陳老師突然叫住我,說,等一下。然后,他從包里拿出五六本有安檢風險的交給我,說,海關(guān)不會查你們小姑娘。陳老師神色鄭重,我懷著潛伏似的心情接過書。天地良心,這種事情要是被小報寫來,可以油膩至死,但是陳老師做來,卻是清風霽月。總之,我很自豪地為陳老師把書帶過了海關(guān)。
跟陳老師讀書二十五年,我唯一被陳老師批評過的一次是,在PAGE ONE書店,我興沖沖找到一本風月小說全本,拿給在現(xiàn)代文學架前尋尋覓覓的陳老師,問他要不要,他掃一眼封面,得意地說,已經(jīng)有了。我便順手把書放在書架上,陳老師立馬正色道,毛尖你這習慣不好,把書放回原來位置,否則別人怎么找。
現(xiàn)在,每次在書店,我試圖把書隨手一放的時候,就會記起陳老師當年的嚴肅。當然。陳老師的嚴肅,是只有對書才如此。那天我們看書店,從九龍到中環(huán),最后到旺角,陳老師堅持要把每個書店看一遍,當晚是鄭培凱先生約的七點飯局請我們上海過去的四個人,到樂文的時候已經(jīng)快七點,我和陸灝都覺得不應該了,提醒陳老師已經(jīng)遲到。沒想到陳老師大手一揮,作出了匪夷所思的決定:現(xiàn)在趕過去也晚了,索性不去了。買書重要。
那時沒有手機。鄭培凱先生一個人叫了一桌菜。后來我們都沒臉見鄭先生,陳老師卻笑嘻嘻地說,沒事,他能理解。
不過,面對癡迷書香的陳老師,誰都生不了長久的氣。鄭先生至今還是陳老師的朋友。所以,有些人說陳老師有民國氣質(zhì),有些人說陳老師是老頑童,其實不過是,他是真正心無掛礙。真正的純粹。
所以,一個令人特別遺憾的事情是,陳老師和張愛玲沒有真正的相遇。世故的天真對天真的世故,應該有天籟的回響。現(xiàn)代文學半壁江山的成果,沒有陳老師“我已無我”的投入和付出,簡直不可能。《魯迅全集》《郁達夫文集》《郁達夫研究資料》《回憶郁達夫》《周作人集外文——49年以前》《知堂集外文——49年以后》《亦報隨筆》《閑話周作人》《梁實秋文學回憶錄》《回憶梁實秋》《雅舍詩和小說》《雅舍小品補遺》《私語張愛玲》《作別張愛玲》《說不盡的張愛玲——張愛玲佚文和生平考索》等等等等。陳老師個子高,著作等身比別人吃虧點,但就算這樣,也已經(jīng)五六身了吧。因此,我很想什么時候?qū)憘€戲,那些被陳老師寫過的,考證過的,編選過的人,能圍坐一堂,和陳老師一起對個話。在陳老師的朋友圈里,魯迅會和郁達夫一起懟梁實秋吧,張愛玲一定會冷言冷語徐志摩,魯迅和張愛玲肯定會互相不買賬,那陳老師會是什么態(tài)度呢?陳老師肯定會打岔,拉過郁達夫問,誒,最近什么新聞?想想有些悵惘,當年要是魯迅和周作人之間有一個陳老師,哥倆可能不會鬧翻,魯迅也不會這么早辭世。
在這個意義上,陳老師的價值早就不限于史料和方法,他身上那種資料共享、學術(shù)公器、天下一桌的精神,如此天然如此真實,使得所有的門派爭論顯得意氣用事。而對現(xiàn)代文學這門學科而言,因為有陳老師在,魯迅、郁達夫、周作人,張愛玲、徐志摩、梁實秋,施蟄存等等,放在一起,馬上有了共同的質(zhì)地。常常,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彼此的互文,造就一門學科的品質(zhì),對于現(xiàn)代文學而言,是魯迅周作人張愛玲他們身上的浪漫和僻烈,爭斗與和解,加上陳老師們的爛漫和專注,無私與赤誠,共同造就了我們這個學科的當代特征。
反正,我的想法是,只要陳老師在,魯迅和張愛玲就能在一個朋友圈里。只要陳老師在,現(xiàn)代文學就始終是最生機勃勃的學科。而對于我們做學生的,陳老師的好,如此潤物無聲,如此不喧不嘩,實在是這個卑下時代的最高貴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