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6日10:12 來源:未知 作者:研究室 點擊: 次
參加“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史詩創作的上海詩人和部分評論家,9月1日至2日到古城紹興采風,并結合首批創作成果進行專題研討,就史詩創作的手法、體例等作交流探索。
在市委宣傳部部署推進的“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和教育傳播工程中,上海市作家協會承擔了中華創世神話史詩創作的任務。這項創作工程自今年4月啟動,上海作協組織了創作團隊,準備采取長篇敘事組詩的體裁、集體創作與個人創作相結合的方式,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華創世神話史詩的首版創作。
新創作的史詩分現代詩和舊體詩兩個版本,分別由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和上海詩詞學會牽頭負責。參與創作者都是上海寫作經驗豐富的詩人,包括褚水敖、張燁、繆克構、徐芳、楊繡麗、孫思、孫悅、薛錫祥、洪亮、徐俊國、鄒平、黃福海、陳繁華、鐘菡等,上海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趙麗宏將承擔序詩寫作和完篇統籌。經過對中華創世神話的專題學習和資料研究后,參與創作的詩人于6月開始投入首批神話故事的詩歌創作,至8月中按計劃完成《混沌開辟》《巫山瑤姬》《大戰蚩尤》《后羿射日》等九篇的寫作,詩行數依故事內容的豐簡從100行到1000行不等。
考慮到中華創世神話史詩創作前無古人,是一項全新的嘗試,上海作協在部署創作任務時,確定了“樣本先行”的方針,由詩人們首批創作完成的作品,就成為鮮活的樣本,經過交流研討,可以為后續創作提供有益的啟示。為此,借這次安排詩人赴紹興采風、參觀大禹陵等與中華創世神話相關遺跡的機會,上海作協組織了專題研討。
研討會上,參與史詩創作的核心成員褚水敖、張燁等和評論家楊斌華、胡曉軍、楊劍龍、陳青生一起,針對首批創作過程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共性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與會者認為,首批創作完成的“樣本”在風格、技巧、手法上體現了一定的成熟度,雖然是分工合作,但大家緊扣主旨,力求構造磅礴的神話氣勢、跌宕的故事節奏,也注意到了敘事和抒情的結合、局部與整體的連貫,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神話的魅力。同時,首批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呈現產品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譬如在故事推演的同時,神話人物性格塑造還不夠鮮明;不同篇章的形制差異——包括故事展開的程度、詩體語言的長短等,還比較大;敘事部分仍需強化,抒情則需把控尺度和方法、以保證史詩敘事為主的風格;如何使當代意識融入詩行中,又避免引發史詩“穿越”的效果,等等。
當日的討論進行了將近四小時,遠超預期時間。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在總結發言時,對大家積極參與史詩創作的熱情,以及首批創作取得的基本成果和經驗表示肯定。他說,鑒于中華創世神話之前從未以詩歌形式完整地整理、呈現過,我們這次創作也是一次“開天辟地”之舉,是文學創作的一種嶄新嘗試。希望大家在每篇的內容布局和思想內涵上作進一步提升,堅持敘事為主體、抒情服務于敘事的手法,在故事情節上繼續做好深化和延展、不斷豐富故事內容,在寫作風格和手法上可以有相對差異,但力求大體統一。希望經過上海各位詩人的努力,能夠把中華創世神話首次以完整的史詩版的樣式呈現給廣大的讀者。
此次赴紹興期間,創作團隊還赴會稽山中的大禹陵采風。大禹是中國上古時期的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后人尊為“立國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被欽定為全國36座王陵之一。上海詩人和評論家們懷著崇敬之情,參觀了禹陵、禹祠、禹廟,在群山環抱、奇峰林立之中,聽若耶清流潺潺東去,緬懷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德,激發創作中華創世神話史詩的靈感。
據悉,“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史詩創作擬在年底前拿出完整的初版,明年年初進行評審并修改,同時研究部署后續向其他文學門類的轉化,以更加豐富的文學手段,廣泛、持久地傳播中華創世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