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2日13:25 來源:未知 關聯作家:唐穎 點擊: 次
作者手記
雖然在上海,但好久沒有見到唐穎老師,而我讀她小說的時候,還是在另外一個城市。不過,不論在哪里,總能讀到她的新作品,這是見“字”如面。她似乎是那種沒有野心的作家,就那么寫著,不管不問一直寫著,這一點倒是我很欣賞的,尤其是在這個人人涂脂抹粉、恨不得做跳梁大丑的時代中,這甚至還有點難得。昨天收到浙江文藝新版的她的作品系列,封面特別靚麗,都是大部頭——我內心中似乎還期待著一卷她的短篇小說集。其中的《初夜》,我十年前寫過一篇短短的讀后感,記得還參加過為此書舉辦的派對,在新天地,爾冬強的店。我好久都不去一趟新天地,時間也過得那么快。
周立民 2017年6月23日
唐穎是我很久以前就十分關注的作家,還記得當年在《收獲》上讀到她短篇小說《冬天我們跳舞》的感動,帶著懷舊的調子,幾分傷感,在老照片似的暖色中,作者用舞曲中樂符般的文字,將一個二十歲的少女的興奮、憂傷、失落、奔放的心緒表達得精致可感。唐穎的小說更多地表現了當代人內心困惑和焦慮,出色地描畫出急劇變化中的當代社會生活甚至是全球化背景下男男女女的心態。近年來人們不斷地在說:中國當代作家不擅長都市題材的創作,近距離地表現當代都市生活的好作品也不多。可是隨著中國社會無可避免的都市化進程,不論怎樣強調文學不食人間煙火,我們實際上都無法逃避都市化及其對當代生活模式的改變和塑造,進而也逃避不開這樣的生存現實,而回避這一切,無疑宣布文學在擅離職守。在這個意義上,唐穎的創作有著不能忽略的意義。
寫當代的都市人正是唐穎所長,在她表現的形形色色的都市男女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可以用她的一個小說題目來概括:“瞬間之旅。”我覺得她的小說吸引人之處不在于她最先表現了都市生活中出現的哪一種新的元素(這一點是中國當代都市小說家們拼命追逐而最終失敗的根源),而是她抓住了當代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本質問題,這個本質呈現出來的就是“瞬間之旅”:在“瞬間”中捉摸不定的變化,甚至瞬間就是人生整體,人生不再是連續的、永恒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馬克思語),這也正是當代社會的核心問題。波得萊爾曾這樣界定“現代性”:“現代性是短暫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藝術的一半,藝術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的……”有研究者這樣闡釋這段話:“現代性最顯著的特征是其趨于某種當下性的趨勢,是其認同于一種感官現實(sensuouspresent)的企圖,這種感官現時是在其轉瞬即逝中得到把握的,由于其自發性,它同凝固于僵化傳統中、意味著無生命靜止的過去相反。”(馬泰?卡林內斯基《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第55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版)“轉瞬即逝”正是唐穎小說中反復表現的主人公心理的現代性特征,可能連人物本身都把握不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會有這樣的決定,又會在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的影響下迅速推翻先前的決定;更為危險的情況是所有的決定可能都不是情感和意志本身,只是它們的形式,而且這個形式可能還會指向與內心完全相反的方向,但人生從不出售來回票,所以結果可能只好抱恨終生。唐穎的長篇新作《初夜》中人物的這種心理特征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你是這個可怕的女人”,這是小說女主人公蝶來(葉心蝶)的男友對她的評價,他們正在裝修婚房馬上就要結婚,卻因為與舊戀人阿三的一次告別,“僅僅是一個黃昏,命運突然轉了向”。蝶來還是斷然宣布取消婚約,“與阿三發生的故事改變了她后面的人生,雖然這故事在一個傍晚發生又結束,沒有任何延續”。難怪她的未婚夫覺得“可怕”、“不可理喻”。同樣,二十年后,當蝶來與阿三重逢并被喚醒了身體和內心的激情之后,他們并沒有想像中的如意:“現在她有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與他溝通,但情況卻遠不是她想像的那般稱心如意”,“一不小心便是以爭吵結束”。當代人的內心變化實在太快了,哪怕兩個相愛的人哪怕懂得對方的心,但如果在時間、地點,甚至是僅僅由于語言的不同步,就難以有碰撞和對接,難怪有那么多孤獨的人,當現代性提供了許多物質化的生活空間的同時卻給人的心靈空間裝上了冷漠的柵欄。這使得雙方既能夠感受到伸手可及的內心真情,又在不斷地懷疑,或者在猶疑中將心包藏起來,所以阿三不斷地追問二十年前的細節,并說蝶來:“你是一個變數很大的女人,讓人捉摸不透!”而蝶來也感覺:“問題是阿三這個人,現在很喜怒無常,他要是這么氣我,為什么到東京的機場找我呢?”實際上,他們都是無辜者,理性在當代社會滲透到每一個生活領域,像他們這樣依靠心情和情感的人只能被巨浪沖在巖石邊上苦惱著、孤獨著。
《初夜》另外一個體現出當代社會重要特點的是它表現的是生活的碎片,而不是一個連續的生活。從本質上講,這是一本追憶之書,雖然時間跨越三十年,但它反復表現的只是蝶來、阿三和海參生命中的幾個時刻,這些生活的碎片構成了他們人生的主要內容:禁欲時代中欣賞莫尼克公主的一刻,海參在操場上被打了耳光的一刻,三個人在電影院中看電影的一刻,擔驚受怕的初夜,阿三去美國前與蝶來告別的那個黃昏……起初讀著這一幕幕場景的時候,我還在抱怨作者寫得未免太細致、繁復,甚至有些拖沓。可是,讀到后面,我明白了作者的意圖,整部作品幾乎就是追憶逝水年華,前面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回憶的鋪墊,整部作品除了這些幾乎不再有情節,如果有就是與這些回憶的重逢:每一個人都在參與回憶,大家共同回憶,在這樣的關于回憶的敘述中前面的每一個細節被不斷地打開。“關于我們的青春期你還有多少記憶呢?”在這樣的疑問中,她們總覺得自己的青春時光被偷盜了,是心有不甘的屈辱和無法講述的內心隱痛,但即便這樣他們仍有一種故意冒犯的感覺故而總是沉浸在這些不可觸動的記憶中,小說中的每個人都是如此,這些碎片曾經劃傷過他們但卻可能又是他們全部的精神財富:“漸漸的,心蝶的過往,在這些深夜電話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心蝶通過海參的電話又一次走回往日,然而那已經不是她記憶中的過往,那是一個嶄新的過往,它正次第包圍住她,令她暈眩,緩緩的帶著些微醉人的倦意。”在這里回憶就是他(她)們的生活,也正在改變著他(她)們的新生活。這個時候,你會疑問,他們是當代社會中人,還是被當代社會排除在外的人呢?當代人的困惑正在于他們無法徹底與過去、歷史、記憶斷裂,唐穎的小說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無法斷裂及由此形成的痛苦、憂慮和壓力。這樣寫使得書中的人物突然一凝神,作者給予他們的抒情文字顯得非常感人:“她很吃驚,她家與他家的距離短得令人吃驚,可是,在這么短的距離之間,長長的青春歲月已經妄自流逝?她心里發空,空得直想哭。”隨著歲月老去的心靈,您可也有這樣凝神的一刻和這樣的成長感嘆?
《初夜》在保持了唐穎對當代人心靈世界探索的特色同時,也有著極大的發展和不同,那就是這部小說不僅寫出了當代人的現時狀態,更重要的是寫出了他們的前史和成長史,這甚至可以說是作者這一代人的精神成長史。在濃烈的回憶氣氛中,我看到的不是廉價的懷舊,而是深沉的反思和強烈的批判性。那個痛苦的伴隨著大半生的初夜記憶,實際上在批判那些對于身體專制的歲月,它對心靈和身體所帶來的扭曲貽害終生,而這種追溯實際上又在反思當下何其成為當下,以及促使我們思考尋找紓解當代人精神困惑的途徑。這種批判性的隨處可見,使得唐穎擺脫了當代小說只是社會生活景觀展示的窠臼,而走向了對當代人存在和境遇問題的深入思考。或者說,作者雖然寫出了當代社會的那種復雜的“現代性”,但并未與它們沆瀣一氣,而是始終保持著警惕的距離。值得注意的是當二十年后,蝶來和阿三終于可以獲得了不用擔心查房的夜晚時,他們當年夢寐以求的東西可能變得永遠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么隨之而來的巨大疑問是:當年的向往本來就是虛幻的,還是當下的生活已不足珍惜?再進一步問下去,身體的束縛解除了,對人類心靈的捆綁有結束之日嗎?當然,從小說中,我分明還是看到了唐穎那一代人對自己追求過的信念的執著,海參對蝶來的愛幾乎就是作者對那些信念的獻禮。大約正因為有這樣的內容存在,才是唐穎屢屢打動讀者的地方,但恰恰在這一點上,讓我覺得唐穎的小說還缺少一點內在的張力,語言上的,特別是人物的關系和心理對峙上的張力,有時她不自覺地流露出太多小女人的溫柔,但更優秀的小說需要一種決斷。——盡管這樣,對她筆下的人物而言可能太殘酷了一點。
2007年11月17日凌晨
(《初夜》,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版;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