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專題 > 路內長篇小說《慈悲》專題
2016年12月09日09:42 來源:上海作家網 作者:上海作家網 點擊: 次
路內長篇小說《慈悲》研討會已經進行一個多小時了,有關路內小說的發言我概括一下,基本上包含四個關鍵詞,第一個是70后,第二個是工廠,第三個是現實主義,第四個是簡約。我本人閱讀完這部作品已有一個月了,所以當時的一些感受稍微有點遺忘,在聽了大家發言后,很多意見我都同意。
我再強調下自己的兩個感受,一個是路內跟城市之間的關系,當然這個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主要是講他跟上海的關系,剛才好多人發言都談到路內寫工廠生活,包括寫他父輩的生活,當然每個人的評價不盡相同,有些人說他寫的很抽象,有些人說他對父輩生活的描寫是通過間接的渠道獲得的,我想如果路內不跟上海發生聯系,對一個工廠的處理,對70后經驗的處理會是什么樣,所以得到可以看看周圍的一些人,他如果是到來,肯定是有變成徐澤成這樣一種寫作方式,有12萬字可能就會擴展到24萬字或者30萬字40萬字,他對于敘事上面處理上可能會文雅,他如果還是在江蘇,他對于化工廠生活的熟悉程度會憑借他兒童的記憶,會展示出另外一幅作品,他這個作品看了以后,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寫的非常簡潔,這個簡潔過程當中跟前邊寫的《花街往事》,有一個質的變化,前面小說對于細節包括個人經驗的處理是比較投入,但是這個作品《慈悲》的寫作就比較簡練,反映了什么?我覺得他在小說意識上對于結構的重視,對于整體的關注,這個意識我覺得非常強,他能夠嘗試著,或者說試圖從全身心的投入到一個有能力的有節制的來處理自己的細節的故事,這個我覺得他是一個變化,這樣的一個變化可以從小說來說,對于小說意識上、小說美學上有自己的考量,剛才孫甘露也講,我們很多的作家,包括余華這些人,當他在浙江寫的時候,可能就是憑借自己感覺經驗在寫,是到了上海以后,后來跟一些批評派專家交了以后,寫《活著》的時候就加入了很多現代主義的要素,路內最近這兩年變化還是蠻大的,我覺得批評跟作家創作經驗之間的磨合,不是說現在已經非常完美了,但是這是一個變化,所以城市對于作家創作的影響不是可有可無的。
第二個是剛才大家談到的現實主義問題,很多人說余華的小說《活著》是回到現實主義的一個回潮,在路內的小說寫作當中,我覺得實際上也有這么一個現象,他出現了很多次,特別是《慈悲》這部小說,按照現在來看現實主義的風格是非常明顯,但是他到底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寫法還是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寫法,我覺得這兩個之間有區別。我是傾向于后者,也就是說他在一種感受上是具有現實主義,但是寫作手法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一個,路內他小說的敘述元素過程當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這里面不得不提的他對于電影,或者講影視這樣的一個寫作要素,對于他創作的影響,所以我看他的作品當中,剛才元寶包括雷達老師都提到,他的簡約風韻不錯,我們從影視的角度來講讓我想到了意大利的電影,意大利的電影在處理現實過程當中,跟路內的小說可以對照起來看,他有細節,世界上這個作品當中細節是有的,但是對細節的處理,路內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個就是用敘事,作家直接敘述的方式來提,還有推動對話的方式來提,意大利60年代黑白電影里面非常多的這種處理方式,而且電影不像小說,小說可以用大段的文字來寫,電影就只是三四秒或者五六秒,不可能維持半個小時,所以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必須要完成,所以他的細節處理我覺得受影視的影響,而且還有細節跟整個電影完整性的匹配問題,所以他的電影處理上,一方面確實是關注細節,但他這樣的細節跟春秋的現實主義的,把細節無限放大的一種處理方式,確實是不不一樣的。所以我印象當中比較深的玉生看病去,走到醫院里面,小何醫生專家門診,掛到最后他跑到和尚廟里去,不去看醫生,我們如果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如果傳統現實主義來說,一定會把玉生整個心理過程處理得非常豐富,如果從這樣一種描寫角度或者這種一種評判角度評判路內的小說,很多人會覺得路內的小說一體化、豐沛,但是目前他就是這樣一種風格,而且跟整個小說敘事是統一的。當然這個作品從篇幅的角度來說,12萬字確實還不夠,所以路內對于我們上海的那些作家來說,我覺得確實是值得期待的,他會寫出更好的作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