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18:20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羅昕 點擊: 次
12月14日,圍繞當代作家趙柏田所著長篇小說《買辦的女兒》的研討會在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行。該研討會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十月》雜志社聯合主辦。
“一直以來我們對文學的看法是作者創造一些讀物、杜撰一些情節,以為虛構的手段才是進入文學唯一的道路。但進入文學內心的道路真的很多,有賴于我們自己去發現。”對于與會者從歷史題材小說所引起的對“虛構與非虛構文學”的熱議,趙柏田表示批評家對虛構文學的捍衛是對的,但一線作者的寫作觀也可以有所轉變。
《買辦的女兒》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小說里,上海灘最大的洋行買辦把女兒嫁給了聲名赫赫的洋槍隊頭領華爾,卻因此惹怒了一直暗戀著她的伙計陳小羊。陳小羊為報復洋鬼子情敵的橫刀奪愛,憤而投奔蘇州的太平軍,并隨之赴上海與洋槍隊作戰。于是,一個以1860年至1862年戰事為背景的故事在鄉下小伙計寫給錢莊大小姐的七封長信中展開。
《十月》副主編趙蘭振感慨,用小說手法寫歷史,最大優勢在于“賦予了歷史溫度”:“不單純是等待事件的追擊。歷史永遠沒有真相,如果用一個作家角度去關照歷史,可能出現新的效果。”
“阿甘正傳里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真的,但阿甘是虛構的人。中國古代也有這種東西,即所有的細節、時代背景全是真實的,但是里面的主角是虛構的。趙柏田這部歷史小說也是這樣的,你用史料搭建了一個時代,一個歷史場景,但是主角是虛構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者譚伯牛認為,“一個虛構的人放在真實的背景里,往往可以提供更真實的東西,甚至比歷史更接近真相一點。”
同時,因為這樣一部有虛構亦有非虛構成分的歷史小說,與會學者展開了激烈探討。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上海史研究者李天綱直言文學界還是有點看不起非虛構文學。“文學主流當然是虛構的,非虛構是次要的。但我覺得中國現在更缺少非虛構文學。”在他看來,有時歷史學家在思考歷史問題時做得不好,非虛構文學和作家圈反而能彌補這樣的遺憾。
“其實虛構和非虛構的邊界,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明顯。”在研討會最后,趙柏田對爭議做了回應。“今年諾獎公布之后,不光是我,中國文學界都對得獎人非常陌生。但我讀了她的作品片段后,覺得諾貝爾獎給這位老太太是有理由的,村上春樹輸得一點不冤枉。我們對她的標簽是‘白俄羅斯的一個女記者’,但其實她獲獎的身份就是作家,而且是一個非常棒的作家。”
“她的寫作、作品和方法,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用一種非虛構的方式來進入文學核心這種敘事。”趙柏田說,虛構還是非虛構只是技術上的本體,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你有一個文學本質的東西,那是對人的關懷。只要有了文學本質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用非虛構方式進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