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3日12:42 來源:光明日報 關聯作家:王小鷹 點擊: 次
在上海巨鹿路作協二樓的書店里見到王小鷹時,她一身藍色碎花的無袖長裙,笑吟吟地坐在桌邊。說起正在寫作的故事,說起那些多年前就已生活在她筆下的人物,說起她住過的老上海的公寓、走過的上海的街巷、交過的弄堂里外的朋友,她快活得像個孩子。
從 1985年成為專業作家到今天,她創作了《長街行》《丹青引》等多部長篇和中篇小說,以自己的方式描繪一座城市的風情畫卷,記錄一個時代的變遷。面對贊 譽,她卻擺手說:“我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情,我寫作不是有了素材再去下生活,我就是在生活中,一定是生活先給了我啟示,才有了我的寫作。”
20 世紀90年代,王小鷹一家和母親住在一起,很難有整塊的寫作時間。王小鷹說,那時她就打定主意主攻長篇。瑣碎的生活對于她來說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生活的 細節和質感。有一段時間送女兒去學游泳,每天都會經過法華鎮路。那時,上海剛剛開始議論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每天看著這條擁擠嘈雜的小街一點點變化,走著走 著,王小鷹覺得,這條街是有生命的,她得寫點什么。
去街道查閱法華鎮史,逐一走訪這條街上的一些老住戶,王小鷹花了 一年時間調查,隨后開始醞釀、動筆,耗費了5年時間寫作。這樣寂寞甚至枯燥的事情,王小鷹樂在其中。《長街行》以一條小街的歷史變遷、改造發展為線索,通 過敘述這條街上的女人許飛紅悲歡離合的一生,全景式展現了小街上生活成長起來的幾代人曲折動蕩的生活軌跡和命運遭際。為了將這條街道寫得真實可感,王小鷹 在這條街上反反復復地走,去觀察,去感受,就這樣,一條街在她心里一點一點建造了起來,等到寫出來時已經不再是法華鎮路。
“作 為一個生活在上海的作家,如果不把社會的巨變和人們的心理變化寫出來,對不起這座城市。”王小鷹說。一部長達60萬字的《長街行》,更像是“一個女人和一 條小街一起成長的故事”。由于積累了特別豐富的素材,王小鷹還根據剩余材料,寫成了五篇女性主題中篇小說,合成小說集《點絳唇》。
這 么多年,王小鷹一直堅持近乎“古典”,甚至是有些“原始”的寫作方法。她不用電腦不上網,每天出門,隨身的包里放著一個便箋本,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她就會 隨手記下,回家之后再謄寫到大的素材本上。她的素材本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字條,哪個故事適合放到誰的身上,更適合表現誰的性格,想到了她就會記下。在她看 來,作家心里有很多個筐,生活中有了素材就隨時裝到筐里,寫作時就可以隨時取用。多年的“家庭婦女”生活,也讓她練就了本領:哪怕20分鐘的空閑,她也能 馬上坐下來寫作。有意思的是,那些小說里的人物好像一直住在她心里,一旦她坐下來,那些人物就會一個個走出來,開始講自己的話。
王 小鷹的熟人很多,家門口什么人都認識,修鐘表的,撿垃圾的,這讓她始終能從生活中獲得財富。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小鷹為了體驗律師辦案生活,就去了一 家律師事務所當兼職律師。她拜著名女律師趙珪為師,在民事組學習,兩年里跟著辦了23個案件,甚至還有律師鼓勵她去參加司法考試,當一名真正的律師。她由 此寫下了長篇小說《你為誰辯護》,這部小說出版后獲得很大社會反響,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這兩年,王小鷹又開始醞釀寫 新的長篇小說。“我們這一代都經歷了建立理想——理想被毀滅——重新建立理想的過程。我們的父輩,時刻經歷著理想與現實碰撞的過程,而我們的下一輩呢?似 乎離理想主義遠了。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王小鷹說,這一次她仍會把視線鎖定在當代,用今天的眼光去回望自己的父輩,她想探討一種理想主義的東西。
“寫作對于我來說,就是我心里想寫,我想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發出我的聲音。”王小鷹說,“感謝這個時代,每天都在發生巨變,有太多的靈感可以被抓住,就看你的耐心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本報記者 顏維琦)